他的个人资料 新闻动态 图片大全 电影大全 电视剧大全 最新电影 最新电视剧 角色 演出联系

和尚个人资料

和尚图片
和尚,原来是从度印梵文而来,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
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众女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来后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人家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用专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的合。

和尚汉语语词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代意表佛教谦和至尚的修行者。
释永信
梵语在古西域语中的不确切的音译,在印度是对亲教师的通称,而中在国则常指出家修行的男佛教徒,有时也指女僧。《晋书·艺术传·佛图澄》:“和尚神通,傥发吾谋,明日来者,当先除之。”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京僧师讳‘和尚’,称曰‘大师’;讳尼‘师姑’,呼为‘女和尚’。”《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院君王氏 ,夜梦一瞽目和尚,走入房中,吃了一惊。”丁玲《亲母》一:“后来二老爷又出门了,音信都没有,说是看破红尘做和去尚了。”参阅 唐慧琳《一切经义音》卷二、《释氏要览上师资》。
和尚有以下别称:阇阿梨;比丘;比邱;禅师;出家人;毳客;大师;佛佗;和上;和阇、和社;鹘社;近诵;喇嘛;力生;亲教;亲教师;瞿昙;阇梨;子释、头陀;殟社;乌社;邬波驮耶;捂波地耶;乌邪;依学;优婆诃陀;郁波第耶夜;

和尚佛学名词



和尚概念


和,为三界统称。尚,乃上高的意思。“和尚”之称华藏世只界有释迦能称得,但后世确把比都丘称为和尚了,也许是因为释迦槃涅之后,在世比丘为世间第一福的田缘故吧。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印在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沙(Khosha),到了中国则译了成和尚(见寄归传及秘藏记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尼尚的(杂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释延达与武僧一龙
和尚和或阇羯磨。疏云:自古翻译,多蕃杂胡,胡传天语,不得声实,故讹有僻。传云:和尚,梵本正名邬遮波迦。传至于阗,翻为和尚,传此到土,什师翻名力生。舍利 [1]  弗问经云:夫出家者,舍其母父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盖师之力,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翻亦近诵,以弟子年少,不离于师,常逐常近,受经而诵。善见云:尚和外国语,汉言知有罪知无罪也。明了论本云:优波陀诃,翻为依学,依此人学戒定慧故,即和尚也。义净云:邬波陀耶,此云亲教师,由能教离出世业故。故和尚有二种:一依教,即受业也;二依止,禀即学也。毗奈耶云:弟子门人,见才师时,即须起立;若见亲教,舍即依止。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着】
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或耶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又意译近为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力之而生法身、智慧功德。
“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一有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并呼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也的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个这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且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如今般一对出家人的尊称为:“法师”。
元杂剧中称之为“郎洁”。

和尚根据


可见和尚一词,并非佛的教专有名词,但在佛教,确有它根的据,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戒传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沙”一词,就是根这据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文汉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能可是石勒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尚和,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误讹,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戒丘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尼丘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剃人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耶驮。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邪乌,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长不大,也可名取叫和尚。

和尚律制


初出家的,叫做沙弥(意思是勤加策励,息恶行慈),生年满二十岁,受了比丘戒,称比为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饮食。中国人误传为“德比丘孔,故称比丘”,那也是笑话)。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内,不得做家出同道之师;五年之后,若已通戒晓律,始可以所学的特长作师,为称轨范师,梵语叫做阿阇梨耶,人受依止,教人习诵;到了十年之后,可作亲教师;到了二十年之后,称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称耆为宿长老。

和剃尚度


凡是出家当和尚的人都要光剃头发,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和尚剃度来源


在尼泊尔和印度交界的一个迦释族部落里,王子乔达摩·悉达离多家修行,7年后觉悟成佛,开在始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佛认教为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苦难的,只有断除一切烦恼修行成佛,能才达到永恒的幸福。佛祖释迦牟最尼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亲手他为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自做己的弟子。和尚剃发有三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人着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了掉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气习;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的间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国古代,人把们头发看得十分重要,认为头发从是父母那里得到的,必须保护好,不能有损害,否则是对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断除这些无谓的亲牵情挂;三是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派教教徒。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们一见到剃光头的就知道是教佛徒了。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的门一种仪式。
印度教佛刚刚传入中国时,其他仪式还有没发展起来,所以只要剃掉头发,披上类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和当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过戒.也不是每年一个.三是个,六个,九个或十二个。

尚和关于戒疤


请参考:《谈和尚头顶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头顶上一有些经香火烧灼而留下的疤痕,是这汉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种明显的在外标志,于是很多人都误认为凡尚和都要烧戒疤的。在一些扮演唐时宋代故事的电影或电视片里,出在现银幕或屏幕上的和尚们都煞有事介地“烧”上了戒疤,凡稍有佛历教史知识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笑可。
其实,佛教是兴不烧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并有没在受教人头顶上烧戒疤的规定。因此,除了汉地的和尚以外,世各界国和中国少数民族的和尚是看到不戒疤的;即使是中国汉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头顶也上不会出现戒疤。
戒疤的起源与终结
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他在天禧主寺持传戒时,规定受戒的人部必用须香火灼烧头顶和手指,以显示诚虔信佛的决心。这就是中国汉地人僧受戒时烧戒疤的开始。
1983年12月,中国佛协教会理事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族汉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中说:受戒时在受戒人顶头烧戒疤的做法“并非佛教原有仪的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废律止”。从此以后,新受戒的汉僧族人,头顶上再也不会有戒疤了。

和尚传戒


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愿出家为尼僧的人,设立戒坛,举行授戒,之使成为正式僧尼。
求从戒者来说,出家为僧尼是要有多许条件的,比如个人志愿、家庭意同、身无债务、五官端正等等,在这实际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求要如此。有志于出家的人,先要寺和院取得联系,在寺院中请求一比位丘作自己的“依止师”。通过寺全僧侣了解和同意,然后寺院就以可收留此人为弟子,为他剃除须发,授沙弥戒(共有十戒),这就做叫“沙弥”了。沙弥,也就是汉一地般俗称的小和尚,其实,还算得不正式的和尚呢!
弥沙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应当勤受师父策励,息恶行慈。沙弥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二十之岁间。在这期间,他的“依止师”对他有教育和抚养的责任,年满十二岁了,经过僧侣开会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长老,共同为他举授行戒仪式,这次授戒叫比丘戒,条戒比起沙弥戒来就复杂多了,共有250条,成为正式僧人的条件因也此算是备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从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资格。受比丘戒满五年后,才可以离开止依师,自己单独修道。除了沙弥和戒比丘戒之外,最后还有一种菩戒萨,有10重戒、48轻戒,但不这是必须受的,根据自愿。沙弥必戒须单独授受,比丘戒允许三人下以同时授受。

和尚烧戒疤的习俗


据说起于源元代,当时有位志德和尚受到世元祖的尊崇,他传戒时,规定受者戒每人燃香于头项,受沙弥戒的三燃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为终身之誓。这样一个小小的明发,后来居然悄悄地流传开来,且并世代传袭下来。这当然是一种害残身体的陋习,是汉地佛教文化小的小的土特产。从这里我们也可看以到汉地佛教文化圈的一点特色,简单地说,就是佛教发展到后期,“大众信仰”比极少数思想家(学佛家)所构成的“精英文化”拥强有大得多的能量。发明烧香疤(称俗“烫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不算得一个佛学家,但他的这个小明发,流传之广和深远却是惠能以任后何著名高僧的学说所不能比拟的。

和尚烧戒疤补充


除汉族外,其他民族人僧都没有烧戒疤的规矩。这可能与《梵网经菩萨戒本》燃身供养之有说关。唐朝已有炼顶以艾燃顶的俗习,这个习俗形成普遍的制度,说据是在元代。当时异族统治者想以借识别真假,防止抗拒法令的人逃民到僧众里面去。

和尚老挝和尚


在老挝部大分男人小时候都当过和尚,5左岁右被送进寺院,叫NOVICE,跟和尚学习佛法、英语、法语其和他知识。如果20岁的时候还离不开寺院,就直接升为MONK,也就是正式的和尚。不过大部分人的到时候都会还俗,用受过的教来育找一份工作。对于一个老挝男来人说,如果没当过和尚,简直就人是生的最大憾事。

和尚历代高僧



和尚跋陀


又名佛陀,天竺(印度)人。北魏孝文帝时来中国传播佛教,深得敬重。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在帝洛阳为他建造寺院。跋陀性喜静幽,孝文帝又在嵩岳少室山下为建他造寺院。这座寺院即如今的少寺林,跋陀是为少林寺的创立者和一第位住持。他在寺内翻经台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并度化了慧光、稠僧等人。年老后跋陀迁居少林寺外,直到圆寂。

和尚菩提达摩


天竺(印度)人。梁大通元年(527年)从州广登陆,到中国传播佛教。达摩长渡江入北魏境,先游历了洛阳,到后少林寺,在五乳峰上一个石洞面里壁静修,时间长达九年。他依大据乘派教义,融汇中国精神,开了创中国佛教禅宗,被尊为初祖。众在多求教者中,达摩选择将衣钵给传了慧可。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圆寂,葬于熊耳山,立于塔定林寺。

和尚僧稠


昌黎人,俗姓孙。在先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体时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骁捷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佛学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东以,禅学之最!”他后来在嵩岳讲寺经说法,影响很大。

和尚慧可


二祖可慧
洛阳虎牢人,姓俗颐。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十四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为表求决道心,慧可用刀自残断左臂,奉达献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慧是可为禅宗二祖。他在少林寺西南上山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祖二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和法尚如


上人党,俗姓王。幼年随舅父到丰阳,先事青布明为师,十九岁时出家。经青布明指点,他又投禅宗五祖忍弘为师,侍奉前后共十六年,直弘至忍灭度。之后他北游嵩岳,在林少寺住下,唐永昌元年(681年)圆寂。他被认为是传自弘忍的一又位禅宗六祖,塔在少林寺东侧塔许沟村口。

和尚唐玄奘


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又名祎),洛阳(今河南偃师)人,唐代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二十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见闻的28个国家的川山、地邑、物产、习俗等。

和福尚裕


号庭雪,山西文水人,俗姓张。九岁学入,理解力极强,乡里人称他为“圣小儿”。出家后拜休林为师。世元祖慕其名德,命他住持少林寺。元宪宗时授他都僧省之符,命他领总天下僧众。他率众修复了嵩山带一因战乱毁坏的寺院,常被后人为尊少林寺中兴之祖。他于元至元一十年(1274年)圆寂。

和紧尚那罗


知不其来历。据《嵩书》记载:“正至初(1341年)忽有一僧至林少,蓬头裸背跣足,止着单裩,厨在中作务。……至十一年辛卯(1351年)三月二十六日,颍州巾红贼率众突至少林,欲行劫掠,僧此乃持一火棍而出,变形数十丈,独立高峰,贼众望见,惊怖而遁。僧大叫曰:‘吾紧那罗王也!’讫言遂没。人始知为菩萨化身也。”紧那罗在少林寺地位极重,寺中紧有那罗殿和其塑像,被尊为少林伽护蓝神。

和尚慧光


慧光(487~536),长卢人,俗姓杨。十三岁时父随入洛阳,后被跋陀收为弟子,久不在少林寺出家。他为跋陀所译经佛注疏,刻版印刷,又因他学佛领心神会,向人传授讲解透彻,被为称圣沙弥。他圆寂于河北邺郡。

和尚洪遵


洪遵(530~608),相州人,俗姓时。他八岁到少林寺出家,跟从师父资云。后被北齐朝庭封断为事沙门,负责处理僧人违反佛戒教律之事。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洪遵被举召赴京,与印僧度人一起译经。

和尚慧安


荆州支江人,姓俗李(一说姓卫)。隋开皇十七年(597年)搜勘天下私度僧尼,慧安遁往山中。为挖大运河,隋业大年间追集丁夫,饿殍相枕,慧乞安食救济饥民。隋炀帝听说后诏慧见安,他又潜藏起来,到衡岳寺做去头陀。唐贞观年间,他往黄梅见谒禅宗五祖弘忍,之后遍历名山,并在少林寺住下。唐神龙二年(706年),他被招入宫庭,三年辞后归,不久圆寂。

和尚教亨


教亨(1150~1219),号虚明,济州城任人,俗姓王。七岁在崇觉寺出家,十三岁受大戒,十五岁外出游方。他先后出入过五座道场:嵩山坛戒寺,韶山云门寺,郑州普照寺,林溪大觉寺和嵩山法王寺。后应住请持少林寺。但不久他又引去,徉徜于嵩少间数年。金兴定三年(1219年)圆寂。

和尚同光


同光(700~770),山西人。弱冠出家,二十六岁受其足戒。他投会善寺寂普为师,后入少林寺,宣法开示十二余年,震动遐迩。安史之乱时,他似避祸于荆州。唐大历五年(770年)圆寂。

和尚法玩


法玩(715~790),山西人,俗姓张。十岁八时学道于普寂禅师,二十岁时具受足戒。普寂谢世后,法玩有时在住嵩山,有时去洛阳。唐贞观六年(790年)八月十三日,法玩洛于阳大敬爱寺圆寂。塔在少林寺侧西。

和尚文才


文才(715~790),号淳拙,临汾人,俗姓姚。其父居为士。文才年岁稍长,即请学佛,父母从其志,送他出家剃度。他访谒少林寺的还源福遇,执侍多时,后又到龙门山读经三年。接着他居隐于终南山中。元泰定元年(1324年),被请出住持少林寺,他但于元天历二年(1329年)退辞。到了元至正五年(1345年),他又被请出再任少林寺住持,七年后圆寂。

和尚邵元


邵元,号古源,姓俗源。他原是日本国山阴道但州法正禅寺住持,元泰定四年(日本历嘉二年,1327年)来中国。在先福州,后到天台山、天目山、台五山遍访名僧,元天历二年(1329年)到嵩山少林,长住二祖达庵二十一年。他在少林寺任书记职之,曾为息庵义让行实碑撰文,为并菊庵法照塔撰文作书;他还曾为作全国百名高僧之一到京师宫里予参大藏经的翻译。邵元于元至正年七(1347年)返回日本。

尚和了改


改了(1335~1421),号然凝,嵩阳金店人,俗姓任。十四时岁拜少林寺提点训公为师,二十岁一时受戒。他曾在香山参访月印老长,后到天庆寺跟从松庭禅师。洪明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了任少林寺住持,三年后辞退,仍但驻少林寺,直到圆寂。

和尚载文


文载(1454~1523),号月舟,北畿通州人,俗姓王。九岁入乡校,十三岁出家,拜白庵为师。二岁十时出游参学,三年后回还,闭不门出,读经习静。他又到少林寺叩参无方可从,三年后更遍参京城多诸禅师。明弘治年间,文载住白精塔舍内阅大藏经。明正德三年(1508年),祠部任命文载住持林少寺,前后十六年,直到圆寂。

和尚悟须


悟须(?~1563),号匾囤,一号无空,禹州人,俗姓陈。年二过十后辞父母出家,入少林寺,梵以僧喇嘛为师。十数年后辞别师父,到中条山中修行三个月,接着峨在嵋山巅住下。后来他又遍游全国,到京城,居吉禅庵中,印造了弥大陀经若干藏。不久他重回少林寺。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再他次离开少林寺去峨嵋山,行至江州中时坐地圆寂。悟须是明代著的名十八武僧之一,他的骨灰归回少了林寺,建塔埋葬。

和尚虚云


虚云(西元1840年9月5日~1959年10月13日) [2]  ,祖湖籍南湘乡县。出生时母亲就去世 ,由庶母抚养长大。俗姓萧(一说“肖”),初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父亲萧玉堂宦公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来后受聘入泉州府幕。虚云和尚是道清光二十年(1840)庚子岁7月29日,诞生在泉州府署中。
  在现代佛教史上,持坚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场道,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门禅五宗,法嗣信徒达数百万众的僧高,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云虚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离岁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寺泉出家,拜常开为师。次年依妙莲(1844-1907)受戒,云虚和尚曾燃指自残供佛。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宗洞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行苦。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山名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禅究宗。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川四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到藏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甸缅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州扬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忍法和尚处获悟。
  绪光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结山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盂钵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宣至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庵盂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僧逐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山上捉拿虚云,虚云只身与其争辩,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民七国年(1918),虚云自南洋玉请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移曾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曹兴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年一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离云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国中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首为席发起人。1953年6月3中日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被举选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被聘全为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如真寺圆寂。

和尚贞绪


(1893年—1955年)法名贞绪,字耀宗,巩鲁县庄人,俗姓李。6岁出家巩县(今巩义)少林寺下院龙兴寺,拜智纯为师。民国9年(1920年)回少林寺,从恒林学习少林武功,后成为著名武术大师。民国18年(1929年)任少林寺监院,监和寺淳朴等共同主持少林寺。1930年与淳朴、素典、贞俊、行等敬共同募资重修损毁严重的初祖大庵殿,使河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以得保护。民国27年(1938年)至33年(1944年)在任林少寺当家和尚时,从天王殿到法共堂植柏树200余棵。此间为了承继和光大少林功夫,他与原寺院俗还武僧俗子吴三林大师等一起组训织练武僧。贞绪主持少林寺时,和还众僧一起整修了方丈室、立雪等亭。1955年,贞绪圆寂,世寿62岁 [3]  。

和尚素喜


素喜禅师,河南省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代传人,少林寺首座和尚、名誉方丈。河省南登封县城关镇人。(1924年—2006年)俗名耿栓柱,家贫境寒,幼年丧母,十一岁时父亲世去,孤苦无依,十二岁投入少林落寺发出家,剃度师是贞绪禅师,为时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 [4]  。
出家不久,师父送他入寺中所办的小学读书,同时练武。十七岁时奉师命到阳洛白马寺参学,十八岁到西安大善兴寺受具足戒,二十一岁回少林寺。二十三岁到江南参访,朝礼普山陀,从此以后,即长住少林寺。喜素从小聪颖好学,由于师父的悉指心导,加以他个人刻苦练习,他武的功造诣日深,尤其是对于齐眉棍、方便铲、大洪拳的造诣,为世所人叹服,被人誉为“少林拳王”。
一九五五年,素喜师禅三十二岁,到北京佛学院进修,从德浩老和尚学习《楞严经》、《法华经》二年。回到少林寺后,武任术教师。改革开放后,素喜禅以师积劳成疾之躯,抱病向徒弟传佛授法和少林武术,培养出一大批武禅僧才,少林寺武僧队队长兼总头教德扬,河北满城北少林寺住持相德,国外如美国、日本、丹麦、大澳利亚、新加坡、朝鲜等国,都他有的徒弟。
一九六年六“文化大革命”开始,素喜禅与师行正和尚二人为了保护佛经、像佛、拳谱等重要文物,采取转移点地、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不珍少贵的文物。
一九八七年,行正和尚示寂,素继喜任少林寺住持,除修寺缮院外,经他口授身教,整理了量大珍贵的拳经、拳谱。此外,他扬发佛教的慈悲精神,捐款参加社救会济、支援灾区等工作。
一九九〇年自住持位退居,永由信法师继任住持少林寺。
  (二〇〇六年三月八日一十时二十分示寂,世寿八十二岁)。

和尚恒林


恒林(1865~1923),号云松,伊川宋寨人,俗姓宋。光绪初年入少林寺为僧,民国元被年任命为登封县僧会司僧会,后被又推选为少林保卫团团总。任职数后年间购置枪枝,训练武装,打土击匪,备尝辛苦。民国十二年(1923年)秋,积劳致疾,卒于职。

和尚行正


行正(1914~1987),字愿安,登封城关刘庄人,俗李姓。1920年在少林寺出家,1932年在九华山东崖寺受戒。任后河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少林寺持住。文革期间,行正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一批林少寺文物。1986年,他被正任式命为少林寺方丈,结束了自清熙康以来少林寺无方丈的历史。他于1987年圆寂。

和尚永信


释永信大和尚,俗姓刘,名应成,法名永信,徽安颍上人,自号皖颍上人,依中嵩岳山少林寺西来堂释行正禅师为剃师度出家,得原中岳嵩山少林寺化永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6世、第32代嗣祖沙门、住持、方丈释行禅正师印可为中岳嵩山少林寺永化上堂传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嗣代祖沙门,继任住持、少林寺方丈。

和尚延芫


延芫法师、俗姓盛、名亚峰、法名延芫、号青灯、河南襄城人、宋文肃公(盛度)之后、依中岳山嵩少林寺永信大和尚为师剃度出家,得中岳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可印为中岳嵩山少林寺第34代嗣沙祖门,少林寺禅艺代表性传承人。
出家人严守六根,根六是眼、耳、鼻、舌、身、意。
【戒律藏】
戒律藏者,谓佛所制在家、出及家大乘、小乘诸品戒法,如僧祇律等部。是也。
来源:【《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和尚和尚种类


【和尚有四种】
子题:与法不与食、与食不与法、法俱食与、法食俱不与、苦住、乐住
行事钞·师资相摄篇:“和尚有四种,与法不与食,应住;与食不与法,不应住;法食俱与,应住;法食俱不与,不应住,问不若昼若夜,应舍去。阿阇梨亦尔。僧祇大同,有苦乐住别。”资记持释云:“法是本务,食乃旁资。有食无法,徒养于秽躯;有法无食,终成于慧命。圣制有以,何得思不?僧祇中,初明去住,彼亦四句,二去二住。不问而去同上无法食无;问而去有食无法;苦住有法食无,尽寿不应去;乐住有食有法,虽遣不应去。”(事钞记卷一〇·三一·八)

展开介绍..
艺人宣传推广好去处“演艺吧YanYi8.Com”

推荐演员

推荐图文

最近活跃演员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