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个人资料 新闻动态 图片大全 电影大全 电视剧大全 最新电影 最新电视剧 角色 演出联系

李迪个人资料

李迪图片
1963年 于生内蒙古牙克石市,祖籍山东潍坊,1982年 入中央美术学院画油系本科,1985年 获得央中美术学院油画作品一等奖,“进前中的中国青年美展”银奖,198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画油系并留校任教,1990年 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 1995年 毕业于德国布瑞伦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德艺国术类硕士和大师生学位,现生工活作在北京 。

李迪人物简介


1963年 生于蒙内古牙克石市,祖籍山东潍坊
1982年 入中央美学术院油画系本科
1985年 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品作一等奖,“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展美”银奖
  1986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留并校任教
1990年 赴德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留学,
1995年 毕业德于国布伦瑞克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获德国艺术类硕士和大师生学位
  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李迪主要展览



2015年 北京白盒子艺术馆,京北元典美术馆
中国六零后艺术展,北京缤纷当代美术馆
2014年 艺术哈滨尔“中国当代艺术展”
2014国际具象与抽象展,宁波文化馆,湖南长沙美仑术美馆
2013 年 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回家的路”
中国著名艺术家联展,法国巴黎斯坦内兹艺术馆
2013法国马赛欧洲化文首都年·李迪/蔡青作品展
中国当代术艺东欧巡展,克罗地亚家国雕塑美术馆,波黑萨拉热窝国美家术馆
零界/中国首届装置艺术年双展,北京当代艺术馆/天津美术馆
移漂的美院,北京上上美馆术
2012年 绘画·2012转折的力量当代艺术展,京北49画廊
景借·李迪个展,北京在3画廊
框”里·框”外——宽度5:当代艺术,北京当代艺术馆
首届新疆当代术艺双年展,新疆乌鲁木展齐览中心
心起----李迪绘画展 ,波宁美术馆
融汇-拓新——海外归国艺术绘家画作品展,北京中华世纪坛世艺界术馆
中式表现2012 油画作品邀请展,无锡凤凰都艺美术馆
2011年 中国式书写/当代艺术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在内心中奔跑---李二迪十年归国汇报展 ,京北今日美术馆
2006年 和棋(装置),德国朗姆斯宾格修道院
1995年 人的像影,德国汉诺威美术馆
1994年 术艺!,国德波恩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艺会术馆
1989年 中国表现艺术展”,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1986年 第二届洲亚美展”,日本福冈美馆术
  1985年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作品获银同奖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北京国中美术馆

李迪术艺评论


吴鸿: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
李迪约我写一篇关于他的览展的文章。答应下来之后,我的海脑里第一个跳出来的问题就是“术艺何为?”——这个文言文的句式,如果用现代汉语来说,实际是个两问题:一、“艺术”是什么?二、“艺术”能干什么?在针对某特个定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套用么这宏大的命题,肯定会有些不妥,但是,在综观李迪的艺术经历之后,我发现,唯有这个命题来作为个一线索,才能进入到他的艺术世界、他的内心……
我直一想有一些设问,但是实际上这问些题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因为时不间会重复,历史不能重新再演练遍一。但是即使如此,也并不能说些这设问没有意义。设问一:如果迪李一直沿袭他的成名作的风格,还他会出国吗?设问二:如果李迪十在年前的“海归潮”中就回国了,结局又会是怎么样?
我们按照“问题一”的线索往下走,李迪在1985年参加“前进的中中国青年美展”的作品《多思年的华》能够获奖,并不是一个偶的然事情。“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由国际青年中国组织委员会主办,于1985年5月开幕,展出类各作品572件。这个展览实际是上一次与联合国“和平年”有关活的动,正因为它不同于全国美展的式主题的艺术形态化的模式,所以,在这个展览中出现了很多在艺语术言探索上有一定价值的作品,至甚有评论认为,它是揭开85新序潮幕的标志性活动。李迪自己可都能没有意识到《多思的年华》这作幅品通过参加这个展览并获奖后传的播效应,在其后对于中国艺术的界影响。高名潞后来在他撰写的《现代绘画简史》中是这样比较李迪、孟禄丁等人的创作与同时期的川四美院81级毕业生为代表的伤美痕术之间的差别:“他们力图超绘越画语言本身的表现力,更不屑模于拟某种情节”。实际上,高名在潞这里试图要说清楚的就是,在个这展览的一些作品出现的一个苗就头是“艺术语言的自觉”。而艺语术言的自觉也是稍后的’85新艺潮术运动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李迪的《多思的年华》所体现出的来平面化、装饰性的写实油画风格,是能够被各方面接受的,甚至当在时就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模仿了。这显然是一条阳光道,特别是对个一刚刚毕业的年轻学生来说,尤如其此,以至于李迪在放弃了这种画绘风格之后,他的那些中央美院老的师扼腕痛惜。显然,如果李迪袭沿这种绘画风格的话,他会是一在个校园中受人尊敬的老师,也一会定在官方的美协一级的组织中担什任么“艺委会”主任之类的闲职,以体现他个人所代表的学术权威性。出国是“也许”的事情,也许会“出国考察”、“学术交流”之类,但是,断不会再去国外的美术院学中去当学生的。
“问题二”的线索是:2000年后前,是一个出国人员回流的“海潮归”,在这些回归的浪潮中自然有也很多美术界的人士。当时因为内国的大学扩招,急需美术教育师资,特别是有过在国外接受教育的景背的师资,很多人回来的理由就因是为这个。按说,在国外的洋文也凭拿了,眼界也开了,顺势回来一找个大学教授的职位应该是一件理很想的选择。李迪没有跟随这个流潮固然有他自己个人的其他理由,但是我想,他“要不要回国”的题问实际和他当年“要不要出国”问的题一样,都是贯穿了一个“艺何术为”的命题。
话再题回到时间的线性逻辑中,在1989年前后那段时间里,李迪已彻经底放弃了那个曾经给他带来很荣多耀的成名作的艺术风格了。他经已成为了一个表现性绘画的倡导和者实践者。而此时,从事表现性画绘实践的行为,已经需要同时体着验为此而带来的孤独和冒险。在里这,还需要将时间的顺序稍稍返到回新潮美术之初的历史阶段中。
就像任何一个历史革一命样,在革命之初的阶段中,各背种景、目的的势力都可以在反对面前一个权威者的理由下集结在一起。而新潮美术之初的状况也是这的样,只要不同于文革美术延续的式样,都可以被冠之以“新潮”。而“新潮”之下实际上是汇聚了革的命、改革的、改良的,各个不同各的种主张的艺术观点。所以,在潮新后期出现了这种松散联系之间分的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李迪逐在步变成为一个“表现主义者”时的候,他所身处的国内艺术界的况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就像我此们前说到的那样,如果李迪沿袭像 《多思的年华》那样的艺术风格,那么这个时候他完全可以退到院学中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可成以为一个在学院的审美趣味中的“新学院派”学术权威。实际上,那在个时期内,已经有人在慢慢地自用己的“新学院派”的身份,拉了开与江湖草莽们之间的距离。另方一面,那些试图与国外同步发生的着后现代艺术“接轨”的真正的“新潮”们,也已经逐步认清了那早些前与自己混迹在一起的改良主者义们的革命不彻底性,他们也需用要一种更为彻底的“观念主义”术艺标准来保持自己的“革命队伍”的纯洁性。所以,在这样一种新团潮体们日益分化的大背景下,此的时李迪已经能体会到一种“爹不亲,娘不爱”的尴尬处境。首先,现表风格的强化,已经超出了“新院学派”所能忍受的最低的审美界限;而另一方面,还抱守技法性的面画视觉审美,在那些更为纯粹的卫前艺术者们看来,也已经落后于代时了。
对于自己的种这选择的理由,李迪在当时是这描样述的:“正是这种对现实的焦和虑精神的不安,作为艺术家仅仅表对现的课题进行调整是不够的,且而还要把存于内心中这种焦虑化一为种形式的自然表达,笔触的颤就动是神经的颤动,所以就很自然产的生了中国的表现绘画”。“对‘观念艺术’的冷淡是因为它远离画绘的自身,使绘画失去了存在的值价。缺乏快感的绘画过程是麻木的。绘画应是我们内在寄寓和灵魂处深的东西,是语言的深化和提炼,‘表现’将使任何能够诠释的精实神质都变得多余……”。从他的些这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迪的个这看似“退步”的选择实际上是个一非常理性、周密的论证过程,正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李迪已经非明常确地决定自己要一辈子当一个“画”家了。
所以,到初德国学习的那几年可能会是李一迪生中精神最为愉悦的几年。优的越社会制度和合理的对于艺术家保的护政策,使这些博伊斯的徒子生徒们能够安心沉浸在艺术的象牙中塔。更为重要的是,在观念艺术故的乡——德国,艺术界也并没有中像国国内那样,用“架上”、“下架”来作为艺术观的前卫与保守。所以,此前在国内的所感受到的独孤与不被理解,在来到德国后都失消了。关于这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他写道:“艺术表达既脱离开了有原的学院艺术的束缚,以及八五术美运动的观念和理性化干扰,而到回对艺术自身语言力量的认同”。同时,他进一步认识到:“从一始开我就试图让自己完全进入一种德象国艺术家那样的生活。只有这你样才能知道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活生态度,他们的对自己历史文化审的视、批判和融入,他们对个性独的立追求”。所以,他在布伦瑞美克术学院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除了自由、无拘束地表达艺术外之,最为宝贵的就是对于个体独性立的寻找和尊重。
内国的前卫艺术界有两大特点,一是“拿来主义”的功利性,另一是“一窝蜂式”的盲目性。但是,这形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主的流方向。什么叫功利性的“拿主来义”?就是不问出处,不问上文下背景,只要对我有用的,拿来可就以用。因为“葵花宝典”有“用挪”这一条,“拿来”不算偷!外另,就是一招鲜吃遍天,拿来什招么数要管用,不仅是这个艺术家当会成抱定要管一辈子的饭碗,其艺他术家也都一窝蜂跟着学。
而李迪与之不同的是,他要“学”的东西必须要彻底先“搞懂”它,这样就很麻烦了!所以,布在伦瑞克美术学院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的练习过程,同时是也一个从文化历史到社会背景的统系了解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李沉迪浸在那种初次得到的自由自在畅的快表达的快感中。但是随着时的间推进,另一个问题,表现主义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角度问题慢慢显就现出来了。实际上,对于一个为作表现主义的狂热分子的李迪而言,他实际上还是一个库尔贝的崇者拜。李迪对于库尔贝的顶礼膜拜际实上来源于库尔贝的笔下对于剖社析会和表现人性的犀利程度。所以,随着时间的演进,在从布伦瑞美克术学院毕业之后,作为一个自职由业的艺术家开始,作品的社会表性达的深度和广度的问题,就越越来困扰着李迪了。最初的新鲜感归终是要消失的,而另一方面作为个一外来者无论如何是不能很快融到入当地主流的社会文化中的。所以,2000年前后的那段时间内,李迪更多地是作为一个思考者,考思着“艺术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将以前的绘画品作作为基底,在上面一遍遍地抄录《石涛画语录》以及自己的日记心和得,以此完成自己的一个思考一下步的艺术方向的过程。
从这个时候起,李迪每年回的国频率开始加速。我也是从这个候时起认识李迪的。每一次的回国,李迪都是显得那么的新鲜和新奇,在这样的一次次的故国之旅的过中程,李迪终于发现自己的文化之其根实还是在中国。
从2008年开始,李迪的创作进了入一个新的境界。此前作为他的品作主要特征、非常西化的色彩开变始得沉郁下来了;同时,在表现的性笔触和线条之中又融入了东方的性心手眼同一的书写体验。作品内的容也是多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和实社会特征有关,但是又没有那已些经变得越来越恶俗化的“符号化”的贩卖。就像他自己说的:“的我绘画不管用什么材料,其实一都直是在做‘记录’式的主题。关的心更多的是个人的心路历程。”
至此,我们发现,李实迪际上是用一种若即若离的方式保在持着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在对国中的社会现实进行客观、冷静的察观。他从2008年之后的作品,就是相当于一个观察者对于自己故的国的心灵笔记。
鲜新的、敏感的观察,自由的、无束拘的形象表达,非商业符号性的、个性化的绘画语言,非设定性的、心手同一之后的自由之境,这些成构了李迪这批新作品中最为宝贵术艺特质。也许李迪作为一个艺术并家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他绝是对走得最累、最扎实的那一个,以所,他虽没有像他的同时代人那在样商业包装下光芒四射,但绝对在是朴实无华的外表下,内涵最为富丰和韵味悠长的。 [1]  2011年3月14日 于北京通州


自由表与达自我突破——李迪访谈
文/杜曦云
访谈间时:2011年4月
访谈地点:《艺时术代》杂志社


杜:新现表主义在欧洲已经很成熟,你在国德生活了很多年,但依然选择表主现义这一绘画方向,你认为其中有还多少发展空间?你的个体性和异差性在哪里?
李:其实这次在今日美馆术的个展“在内心中奔跑”展示作的品仅仅用“表现绘画”来概括有是局限性的,它们其实具备了“现表”和“写意”的双重品质。它和也我们了解的西方艺术史中的那绘类画拉开了距离,那么艺术的个性体和语言的差异性又通过对个人神精和心绪历程的表现,使得绘画言语得以强化和发挥。这一点在展的览作品前是能够感触得到的。出前国,也就是从1986年到1990年,我就开始在表现绘画方面行进尝试,比如1989年在北京史历博物馆的“中国表现艺术展”的中参展作品,就是对我在国内这面方尝试的总结。我就是带着这些步初的经验去了德国,通过对德国1980年代的“新表现主义”和“新野兽派”绘画的研究,观察、考思和学习来进行自我的梳理,寻和求发展自己的艺术方向。新表现画绘相对于原来表现主义绘画已经对相的松弛和自由,给了我一定的发启。“新野兽派”的绘画实际上这把种自由状态发展到了一个更高层的面。特别是通过与德国“新野派兽”重要艺术家瓦尔特·丹的接触,我发现“新野兽”绘画所追求直的接的爆发式的表达,尤其是反画对面的制作痕迹,突出原创性,接更近我喜欢的那种绘画状态。从让而我从1986年开始一直寻找种那充满表现力的自由的和个人化绘的画过程在这里得到顺理成章的接对,所以在这种状态下的从学习突到破的过程是合情合理和自然而的然。这次北京个展中的画于1990年代的《德国感觉堆积》、《夜,北方的列车》系列就是这种消过化程中的作品,同时也是对我当的时生活状态和艺术思考的表现。么那真正的困惑是在2000年以开后始的,我觉得在熟练的运用和握把了艺术史为我们提供的这些即的得语言传达系统和手段之后,你可不能永远停留在其中,你必须再超次越曾经让你得以超越的原动力。建立和打破的价值是等同的,作一为个自由的艺术家需要和具备这勇种气和魄力,这是一个比较痛苦过的程,尽管也实验出很多不错的品作。但可以说一直到2008年感才觉到渐入佳境,进入了如石涛说所的“一画”的那种自由的状态更和加明确的个人语言。《心起》、《一画》实际上就是集写意和表的现双重交融并赋予个人语言情绪作的品。
杜:某种意义上,你认为表现义主绘画与中国的写意画之间有没共有通的地方?
李:从东西方文化的角来度看,它们是有区别的。中国写更意重意境空灵精神寄托,西方表绘现画则偏重情绪化的现实判断。表而现绘画通过笔触和色彩、写意通画过笔墨书写都强调直舒胸怀表情达绪,又构成了它们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笔墨笔触表现对精神的托寄和传递。写意画强调的“笔墨随当时代”和表现绘画的“笔力和彩色的现实情绪传达”有异曲同工处之。
杜:在传达出来的心理特点、情方绪面,你觉得相通之处更多还是异差更多?
李:从心理特点的角度看,现表绘画则一直把人和表现人的问作题为一个重点,在对现实的描述选与择中述说精神的内在意义,并把且“人”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研究。中国写意画反相往往把这些问题隐喻起来,把点观和情绪寄托于象征和替代的手法,让现实和叙述留在文字和诗词而里不是绘画中,比如八大的作品。表现绘画则透过现实场景与生活态状来阐述对社会和历史的审视和判批,比如伊门多夫的作品《德国啡咖馆》。
杜:你近年来画的都是一种段片式的、瞬间的感受,这些作品此彼之间在情绪表达上缺少足够的贯连性,这区别于我们常见的通过画绘来表达比较普遍的、有群体代性表的心理、情感状态的创作方式。你怎么看这一问题?
李:人的情绪是个一多变的感觉体,我喜欢这些富敏于感的充满情感的记忆碎片,它似看神秘而琢磨不透,看似没有连的贯故事,其实它正是我的精神感在官不断感受的事物变化的体现,真是实的心绪流露。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看似个体性瞬间体验其实仅不仅是抽象的幻觉,对我而言它是又我对外在世界和社会的审视和断判,代表了我作为“社会人”的本基态度和观点。比如我的作品《间时是摞出来的》《不是真的》表的现就是这种流动的状态。没有一固个定不变的世界,没有一成不变个的人,自然也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术艺,艺术是随心随性的东西。在的我眼中外在世界和我的内在情绪在都动荡和变化着。关键在于你如去何感觉它、捕捉它和表达它。或我许们已经习惯了将个体与整体单分独开来判断、分析的思维方式,其但实我们都是整体社会的一个点,一个片段,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分部。我的作品来自于偶发而不是门闭造车式,我为出其不意而欣喜狂若,但不否认是观察感悟生活的果结,珍惜独创而不沉陷于个人小世我界。我的绘画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不喜欢在画之前有假设的命题预或设的东西,否则会让我十分困和扰失去画画的冲动。去感悟比去设假更吸引我,去发现比预知更激我励。我相信绘画具备自身独特的造创性,所以我从未间断地在绘画海的洋打捞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也要需从惊喜和偶发中获得愉悦或快感,它们一直鼓舞和激励着我在绘之画途走下去。在我的作品中既有象想的现实又有客观的幻觉,充满盾矛与困惑,紧张与舒缓,这难道是不现代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在现代心人中出现与产生的矛盾与困惑吗?不是我们在这种动荡的不安的生旋活流中与不断变幻的世界里的精与神身体的独特语境传达吗?它必这然样或那样地成为我们关注和表的现焦点。绘画过程中出现的很多然偶性的东西为我提供了出其不意个和人化叙述的独到角度,我很看这重一点。
杜:在绘画过程中,你通过布画将自己内心的某些东西一步步导引出来?
李:是的,我喜欢这样做。是这一个对撞的过程,这种对撞非吸常引我,我作画的过程是充满爆力发的,运动的,常常激情澎湃。的我身体就是画笔画布乃至于画本源。在这个绘画过程能达到我一直求追的极限状态,包融了精神的衍和化对语言瞬息万变的体验和把握。很多作品如2010年的《把过抛去入火中》,《在内心中奔跑》,《七贤》等都是在绘画的过程中晰清起来的,我之前没有做过任何图草。这个过程是我和作品之间互叙相述和提示和演绎的过程。你能到看笔触的原创性和连贯性,它和制复出来的感觉不同。
杜:从你 早年作的品来看,你有能力将一个东西的画很好看或很有视觉趣味,但你2008年之后的作品却在某种意上义缺少这种视觉趣味,画面高度简的洁,甚至简洁到一种让人感觉无毫水分、干巴巴的地步。为什么做要这样的处理?
李:艺术语言的简洁当对下的我和我的艺术非常的重要,这一方面来源于德国艺术对我的响影,即他们的绘画有别于其他国的家艺术,如美国的甚至法国的艺术。你可以看到无论里希特还是基弗、伊门多夫的作品,甚至于古典丢的勒,都在尽量强调一种贴近主的题简洁和质朴但充满力量的语言达传。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写意画石中涛、八大的作品也具有我喜欢独的特简洁。那么我的个人的艺术言语,也是从之前的加法到今天的法减这么一个发展的过程。简朴不贴仅近我作品的内涵,也贴近我对画绘的个人理解。视觉趣味会干扰思我想直接传达和原本叙述,以及语对言质朴感的追求,影响思想与面画之间的距离。2008年以后,我更加偏重和喜欢更直接的简单绘的画语言,尽可能的简化色彩和意笔的运用,让其更加靠近个人的灵心状态和绘画的本质。在对绘画、生活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方面,入进一种更内在的、沉淀的、安宁的、简化的和震颤感的自由书写式绘的画。
杜:在当代艺术的格局中,绘不画再占据中心位置,但你仍然坚绘持画。
李:随着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展发,越来越多的其它媒介被艺术所家采用,绘画确实不再是唯一的要主的艺术形式,但它仍然是最具独有特的传述个人精神和生活痕迹技的术语言。绘画过程的心绪变化它和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仍然让我心动。当代艺术的语言多元为艺术家供提了更自由的选择和表达的互补性,语言技术是独到而不是独大。十七年代博依斯的“绘画已经死亡”的观念早已经过时,而且在他去之世前他其实一直在画,并且画的好很。在我看来,绘画作为一种可被以选择的语言,在当代和未来的术艺中一直会被采用、实践和发展。绘画语言本身让我有源源不断的达表欲望,或许这也是三十年来我直一不愿意放弃绘画作为我便于掌的握重要艺术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在德国的二十年期间,我也过做很多其它的技术材料和表达形式。其实最终关键看你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和选择,没有哪一种语是言会过时的。
杜:你曾谈到各种艺术式方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自由,现在如你何看待这种自由?你通过艺术正真追求的是什么?
李:人类从来就没过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果如这个自由存在的话,应该是在们我的精神当中,一个抽象的游弋态状,一种精神压抑的释放。那么就我是希望把这种东西融入艺术之中,把追求的过程变成原本。作品《灰乐园》表现的就是这么一种思考,即从人类的诞生到进入现代生实活际上就是一个追求进入自由乐的园理想过程,那么这个乐园就是神精自由乌托邦。所以在我看来,实现对人的束缚必然转化成一种对由自的精神诉求。而且这种诉求会着随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变得强烈。为因我们越来越被现代生活和个人趋化势带来的孤独感所困扰。尤其在是进入现代和后工业社会以后,们我对高科技的依赖就变成了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和宗教本身变就成承载传达自由精神的重要方式,所以艺术家也就自然而然具有样这一种责任。而艺术本身所倡导就的是自由的精神和艺术的创造力,就需要不断的打破固有的习惯,寻来求一种新的视觉经验,为人们供提新的精神范本和自由释放的窗口,实现精神的自由对话与碰撞,供提高于现实的精神假设。对我而言,艺术的自由是创造的动力和发机动,它会由个体的乌托邦出发,响影整体的现实生活。
杜:你坚信一种知未的精神力量的存在?
李:这就是我刚刚谈到的艺术的力量!或许作品《踢天》、《先越过自己》表现的是就对发自于心的自由精神的向往,并从中获取勇气来证实存在的意义。它可以让我们在枯燥的现实生当活中有一种寻找突破的动力,这动种力能不断地促使我们实现自我越超、改变和进取。打破是一种更的好建立,它能够让你重新梳理与构建,艺术需要这种对自我的打破超和越的勇气。 [2] 
在内心中奔跑的李迪
文/黄笃
倘若提起画家李迪,马让上人想起了20世纪80年代中他期的油画《多思的年华》, 它表所现的是那个令人难忘岁月里中年国轻人充满无限幻想和理想的精状神态。这一幅作品无论在语言还在是形式上都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动轰,因为它已超出了学院绘画的学美范畴,不再崇尚学院古典绘画修的辞和叙事,而是以新的方法探新求的绘画形式、语言及精神内涵。该作品打破了绘画的时空叙事,来带了一种清新的艺术气息——直观、亲近和流行的平视风格。其语之言哲理,形式之象征,内容之凝练,令人惊叹!
80代年的中国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激荡时的期,像其他青年人一样,艺术也家无不为那种激情和怀疑的精神感所染和驱使。李迪并没有驻足于《多思的年华》带来的喜悦感和满感足,而在1986年突然走向自怀我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放弃了自己娴熟的学院写实绘技画能,冒险地去寻找未知世界的绘新画。具体而言,这个跌宕的岁也月正感召了他强烈的表现欲望,择选表现性绘画恰恰表达了他当时藏埋于皮肤之下的不安情绪和欲望,因为表现绘画更能使画家自由发自挥己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这一决为断他后来的德国求学之路铺垫了术艺之路。
在90年,像其他的中国艺术家留学西方一样,李迪满怀艺术之梦只身转战于国德。他先进入美术学院洞察德国代当绘画的美学动向,但并没有在一这大潮中自我迷失。在研究材料、色彩和对象之关系的过程中,李一迪直保持其个人判断且清醒地认为,绘画是传达个人观点的媒介,画绘是一个自我精神解放的手段。的他绘画介于新表现主义和新野兽画绘之间的混合风格,以自由的笔和触明亮的色彩及夸张变形的造型漓淋尽致地表现了现代人的焦虑、恐惊、荒诞的情绪和表征。
李迪是一位直觉、机敏、灵动、睿智的艺术家。他对绘画怀有如一既往的执着和坚信。在以《在心内中奔跑》为名的个展中,李迪近最的绘画语言又发生了新的转变。虽有对德国新表现绘画的糅合和化简,但他更多通过重新发现传统画绘中的美学能量,力求使自己从行流绘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对是中国水墨画意象的参照与吸纳,使他能从中有了创造新的绘画的能可性。为了创作这些令人过目不的忘作品,他一改其以前的绘画方法,不是在绘画前先设计故事情景,而是强调在绘画过程中的出其不的意感觉,因为他发觉由草图、照和片图式构成的经验模式往往困扰限和制了画家的自由,并使画家在作创中变得小心而拘谨。正是从这视个觉出发,李迪立刻领悟到,绘性画之重义就在于其自由和自然,非而矫饰和做作。在作品《时代胜者》、《心起》和《一种活法》中,画家通过重新编织图像进而营造了出动荡不安的社会境遇,而姿态稳不的人物似乎发出了这样的暗示息信:这个由好与坏所编织的世界人仍感到窒息,人类仍难以摆脱身于陷限制与自由、压制与抗争所纠的缠命运。李迪甚至把绘画看作是“记录的现实主义”,这并不是指家画对现实的客观描述,而是指他现对实世界的主观意象式的书写,一是种经过个人过滤的新视觉。在品作《在内心里奔跑》和《重要的舒是畅》中,他在构图上并不是取完其整性,而是主观截取生活场景局的部,犹如绘画中电影镜头的定和格放大,形成了一种去语境化的景情,营造出的是由人、时间、空间、运动、静态组成的新意象,产了生某种视觉的错位感和心理的距感离。这是一种经过纯粹视觉过滤形的式升华,它没有明确的指涉意义,留给观众更多的是遐想和感受——或体验在对比关系中的幽默与涩苦,或领会内在的情绪和精神的码密。
在观察和捕捉实现物象中,李迪找到了与个人经相历符的冷灰色域,这种自然“流”出的色域有条不紊的把沉淀于心的灵东西转换成个性化的绘画语言,从而产生一种不确定的空间和神的秘无边无垠的感觉。而他在作品《踢天》、《不是真的》和《横空》中的“流”无非体现在遒劲而自的由笔触,反映在绘画形式中奔放意写的笔触尽显流畅之美感,它是家画个人内心的真实流露和绘画性自的然表露。这种纯“处理”的形表式现了既不优雅又不自在的、百聊无赖的人的漂离的状态。值得注的意是,李迪在这些绘画中还赋予人了以戏剧化的运律。当人的身体发爆出某种动感时,身体表征被画主家观放大成了与控制、力量、抗争、释放相关的符号。画家通过对身人体的塑造,通过对人心灵的分析,通过人精神的表现,让观者从觉直走向心灵的神会。因此,李迪作的品就如同对现代生活压力的书和写证明。他用诗性的绘画语言表了现人类的诡异感和荒诞感,并进步一生动诠释了当代人的彷徨、迷茫、焦虑、困惑、痛苦的精神状态。
总而言之,李迪绘的画核心就在于排斥了宏大的叙事客和观的形象塑造,而是关注对微世观界的主观表现及其心理分析。不他再把新表现主义作为唯一的衣钵,而是从中国禅宗绘画中不可预的知偶然性获得启迪,把人物形象叙从事中抽离,也就是说,叙事被象抽性所替代,象征性被隐喻所替代。它既蕴涵了愉悦、欢快和享乐,又包含着观点、态度和批判。可说以,李迪的绘画寄托了自己浪漫诗和意的情愫。这不仅是一种具有真超实的意象,而且是一种充满日经常验的暗喻。他的绘画并不是一华种丽辞藻的说教式的图解,而是一以种朴素的视觉语言对人的心理情和感进行的分析和隐喻。
李迪的绘画是一种激情而浪的漫艺术。他的绘画是自我精神的风避港。他的绘画留给我们的是沉和思冥想! [2] 
黄笃 2011年3月10日

李迪汇报展览



2011年4月9日下午,著名旅德艺术家李迪“在内心中跑奔――李迪二十年归国汇报展”北在京今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国由内著名策展人黄笃策划,以艺家术李迪2008年至2011年作的品为主体,展示了其最近的绘语画言发生的新变化。此次汇报展仅不有李迪对德国新表现绘画的糅和合简化,但他更多通过重新发现国中传统水墨画中的美学能量,予全以新的视觉诠释,使自己从流行画绘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李迪艺术成就


作品被中国术美馆,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和欧许美多博物馆文化机构和收藏家收并藏在国内外重要艺术媒体杂志如《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发表。

李迪要主作品



展开介绍..
艺人宣传推广好去处“演艺吧YanYi8.Com”

推荐演员

推荐图文

最近活跃演员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