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新闻《敬一丹:打老虎需条件 看你是不是武松(3)》

标签:敬一丹个人资料南方个人资料永远个人资料小白个人资料朋友演员表距离演员表南方演员表明星演员表周末演员表永远演员表武松演员表他们演员表
摘要:小水有点明星相,小崔特有人缘,小白是超出常人的锐利,老方和他们都不一样。老方是平实、平常,跟人家没有距离的家常感。 老方永远戴一条 "写着敬一丹收,我就不能觉得这事跟我无关" 南方周末:《声音》攒了几年的来信,都是你自己拆的、自己挑的吗? 敬一丹:也有几个朋友帮我挑选
敬一丹:打老虎需条件 看你是不是武松(3)手机图片 敬一丹
敬一丹:打老虎需条件 看你是不是武松(3)手机图片 敬一丹主持焦点访谈

  幽默只不过是观众看到的小崔的一部分而已。大家觉得我看起来很严肃,但是就认真程度来说,小崔比我更较真,他会奋不顾身地论战,他也才会抑郁。

  白岩松

  白岩松没人心疼。

  白岩松一天干多少事,他几乎是我们频道最忙的一个主持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他应该做的,也能做。

  有次白岩松骨折了,拄着拐来直播。直播完了,夜里头,一个孤独的身影拄着一个拐,走出我们的楼,自己上车了。我说你没找个人开车?他说,自己开,没事儿。

  白岩松承受力极强,不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我经常会为小白捏把汗,看他在节目里头表达,我就紧张,每次他又总能把话绕回来,在一定的空间里,他对边界还是有把握的。

  方宏进

  如何面对镜头,如何面对话筒,我们要去专门训练,很少有人在镜头前保持常态。老方天生就不在乎镜头。

  小水有点明星相,小崔特有人缘,小白是超出常人的锐利,老方和他们都不一样。老方是平实、平常,跟人家没有距离的家常感。

  老方永远戴一条领带,一是他懒,二是他说:你不要注意我穿什么,要注意我说什么。我挺欣赏他这句话的。

  南方周末:你曾跟温家宝反映,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占了47%,2002年降为17%,现在还占多少?

  敬一丹:我还没看今年的统计。说一点感觉,我值班主持的这一周,假如没有一条舆论监督的节目,我会问自己,我还是在《焦点访谈》吗?

  南方周末:舆论监督力量曾经突破了多少禁区?

  敬一丹:当时大盖帽是权力的象征,是警察叔叔,还可能是工商,它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是很醒目的,真的看着一点点在突破禁区。当然老百姓也批评我们,你们就是刑不上司局,只能打打苍蝇,不能打老虎。我就说,苍蝇不也得要打吗?我们一时上不了司局,县级以下,也是应该打的。我们当然需要打老虎,但是打老虎需要条件,同时我们还得问,自己是武松吗?

  南方周末:《焦点访谈》是什么时候变的?

  敬一丹:它是渐变的,不是到哪年就变了。我把它分成早期和现在,早期的,1997、1998年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就变成了“你懂的”。

  《焦点访谈》的兴衰和媒体环境相关。最初《焦点访谈》一花独放,那个时候“舆论监督”对很多老百姓来说还是生词,他们是在自家电视上看,用这么通俗的方式了解到,我还可以这样说话,我还可以这样实现我的权利。那个时候的公民权利、宪法,存在,但离自己挺远,《焦点访谈》让他觉得离得近了。

  当时很多地方台都出现了类似《焦点访谈》的栏目,形成了一种电视现象。我常和地方台的朋友说,不是因为我们多能干,而是因为它在国家电视台,有尚方宝剑,也就是顶层支持。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舆论监督是需要顶层支持的。朱镕基总理就是善用舆论监督的典范,如果没有当时他自觉主动地运用媒体,就不会有《焦点访谈》那样的锋芒。

  南方周末:你曾说是地方政府和部门的意识和接受程度出了问题?

  敬一丹:有舆论监督就有反舆论监督。说情在很多地方成了组织行为,最初的说情是老乡、同学,后来变成了组织行为,有些地方的主管部门来说情。有人说《焦点访谈》门口排了两排队,第二条队伍是隐性的,是我们看不见的,这也是中国特色。

  还有就是媒体环境,现在的年轻人,远离传统媒体,包括《焦点访谈》。

  2010年左右,我去中国政法大学讲座,台下很多本科生,我问了他们三个问题:

  我说同学们没看过《焦点访谈》的举手。都没举手,心中暗喜。

  第二个问题,谁现在还看《焦点访谈》?也没人举手。我的目光和几个人相遇的时候,有几个人举手了。我猜他肯定会说,我妈特喜欢看,我爷爷、我姥爷特喜欢,给我一个小面子。

  第三个问题,谁在用微博?全礼堂的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不知道说什么了,我明天怎么办电视栏目,我明天还有观众吗?活生生的选择就在我眼前。后来我把这三个问题问了不同学校的学生,包括北大,云南、江西甚至西藏大学的学生,答案几乎一样。

  但我至今不太理解的是,他们都不看《焦点访谈》了,为什么还愿意来听我讲座,愿意和我面对面交流呢?

  南方周末:有答案吗?

  敬一丹:说明人们对传统媒体还有期待。

  这些年轻人扑向了新媒体,渐远了我们,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有热情来听一个传统媒体人,一个辈分是他们阿姨、妈妈的人,来做这个交流?

  他们毕竟是看着电视长大的,还有,大家没有完全失望,还有期望。

  南方周末:怎么能恢复期望?

  敬一丹:比如说电视人的姿态。我们经常能听到祈使句,不光是电视,很多媒体也经常会说“要”、“必须”、“应该”……你凭什么说“必须”,你为什么要说“应该”?我把这样的话当成忌语。我开不了口。有几次,所有工种停下来,在那儿改,这不是换掉一个词的事,这是一种态度。

  柴静曾把我作为案例来分析,她说敬大姐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可是她却拒绝那个时代的语言。但有些比我年轻很多的人,为什么一到说“要力度”的时候,一说这是上面的命题作文时,就会大量出现“要”、“必须”、“应该”。

  一部分原因是偷懒,说套话最省事;还有更让我不安的可能,就是他们觉得,这样做领导喜欢。

  祈使句,过去我不能容忍,现在在多元选择的环境里,更加不能容忍。原来人家也没有别的选择,容忍你了,今天如果电视还保持原来那种姿态,你还有明天吗?

  南方周末:微博、自媒体会取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吗?

  敬一丹:不是取代,可能是一部分转移。就权威、专业、准确、全面、公信力来说,主流媒体还有很多事可做。

  这两年,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同时开办了一种节目,针对网上流言和谣言,三天两头做真相调查。一开始我觉得这个挺好,网上声音那么嘈杂,我们专业记者去调查,给大家一个真相。做多了后我想,现在的《焦点访谈》难道是要在这儿当一个谣言粉碎机吗?我们的这种参与,也形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

  你说能取代吗?我觉得会有一段共处。很多事网上传了几天,我们再来报道,可能可以直接推动事情的解决——网上发酵的过程中,形成了舆论力量,接下来主流媒体关注,可能形成改变的力量。

  “写着敬一丹收,我就不能觉得这事跟我无关”

  南方周末:《声音》攒了几年的来信,都是你自己拆的、自己挑的吗?

  敬一丹:也有几个朋友帮我挑选,最后是我来定。拆不过来,我办公室的信谁都可以拆。现在写我收的信已经大大减少了,可能因为手写的信也少了。我们台建了一个网络平台,专门接收观众来信,给我个人的压力要减少很多了。那时候我会想,他写《焦点访谈》编辑部收,这信我可以不看,但是他写着敬一丹收,我就不能觉得这事跟我无关。

  我要不做《声音》那本书的话,可能我也快抑郁了。最直接的想法,将来我女儿那代长大以后,如果想知道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老百姓在说什么,这也是一种民间文本。

  做书时有几个细节,我公公看了看我写的稿,问,一丹要干什么?说要写一本书,把观众来信编在一起。他说,这在1957年就是右派。

上一页3下一页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来源:银河演员网 发布时间:2014-09-21

推荐图文

本周热点

最近更新

本站投稿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