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新闻《卞智弘:电視剧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觀众》

标签:高层演员表电视演员表观众演员表
摘要:

卞智弘:电視剧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觀众 

  原标题:卞智弘:电視剧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觀众

  这两年来,独舌君一直致力于对雷、虐、神、疯剧的批判,从编剧群体得到的响应最多。除了那些纯粹把电视剧视为生财之道的写手,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青和智慧用于编写雷剧。不过,市场发展到今天的畸形状态,显然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多年来的累积。虽然不能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雷剧如此繁盛也一定是踏中了市场的某种命门,对之不能只是简单的反对和唱衰,应该有深刻的认识再徐徐图之。编剧卞智弘老师对此就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是北大中文系和北电电影学系的高材生,当过记者,任过主编,编剧作品有红极一时的《大刀》和《民国往事》,《十月围城》是他的最新作品。他的剧作一直保有叙事层面的观赏性,也一直蕴含着形而上的人文思索。在与毒舌君的对话中,他对雷剧的历史源流和当代成因,做了富于穿透力的阐释,并开出了药方。

  独舌君:雷、虐、神、疯当道,投(资本)、制(公司)、播(电视台、视频网站)、看(观众)、管(官方),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什么问题?

  卞智弘:“雷虐神疯”听起来含有贬义,应该是较有文化艺术素养和文化责任感的人,对电视剧现状感到忧虑。如果电视剧就只是娱乐,那雷虐神疯没有问题,可以说形势一片大好。中国的叙事传统里“雷虐神疯”本来就是常态。唐传奇总共三大类,神怪类、恋类、剑侠类。明清章回小说也是三大类:神魔,才子佳人,历史演义侠客传奇。无非是雷、虐、神、疯。现在的网络小说也好,当道的电视剧也好,看似光怪陆离,其实并不新鲜,不用大惊小怪,别感叹世风日下。世风从来如此。网络普及,人人能当作家了,跟印刷术普及时情况差不多为什么总是雷虐神疯?一,不惹恼官家,能写下去;二,老百姓喜欢,能卖出去。

  这种常态也能出好的长篇作品,比如四大名著,四大戏曲。当然问题是,四大名著之外还可以再加上三四部长篇,但数到十名以后,比如《封神榜》《说岳全传》,可以说就相当不好看、不耐看了。优秀文人看不下去,也不会去写,还是转头写诗词听昆曲吧。整个明清五六百年,能挑出来的优秀虚构类长篇叙事作品,实在少得可怜。盖因政治高压与文人参与太少。重要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照样生活,各取所需。

卞智弘:电視剧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觀众 

  对雷虐神疯当道的焦虑,参照的是1997-2008年左右的电视剧黄金时期,我们确实出了不少好作品,可以传之后世。但可能那黄金十年才是特例,市场草创,高层次低层次的观众都爱看电视剧,创作者大都接受过良好的中西方文学熏陶,有较高文学素养,也看了不少外国影视,关键是追求这个,编剧根本不认识电视台的人,心里只想着我要写好作品我要写作品。那十年是创作为王,不是市场为王。难道市场为王就不能出好作品?看看人家美剧和韩剧。那就看我们的问题在哪?我认识的行内人不算多,但不管是编剧导演制片人还是电视台的,大家都特别特别忙,都在拼命琢磨怎么才能写好拍好卖好宣传好播出好,大家忙来忙去忙出个雷虐神疯当道,如果非把它当成贬义词,确实有点悲哀。不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市场标准有问题。

  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只不过常谈的问题从来没解决,甚至越演越烈。一个问题是管得太刻板,造成我们不是真正的市场为王。以前一直有个“三性统一”的提法(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这提法有水平,相当于打了一面旗,这面旗又符合大众文艺的本质属性。电视剧一定是以娱乐和艺术的形式干涉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这种情况下就能冒出各种类型剧,绝不限于雷虐神疯。但类型剧必须触及社会上的各种真实问题,触及了以后,以一种戏剧的方式、相对积极健康的态度给以解决,抚慰人心或让人讨论,这就会促进类型剧的良性发展。但如果这不能碰那不能碰,这不能说那不能说,类型剧就变成了披着类型的外衣,骨子里只能是无关痛痒的鸡毛蒜皮。那怎么办?聪明的编剧就往狠处来,生虐,生疯。现在没文字狱了,但制片方都赔不起呀,大部分编剧就只能脱离生活,回到我们自古以来的三大类型。我认识的一个著名编剧兼导演说,咱们官家防止洪水,于是设坝,以前设新坝会拆旧坝,后来呢,设了新坝也不拆旧坝,于是左一道坝右一道坝,而水总是要流的,于是就呈现出一种特别古怪的样貌。我愿意理解官方,人又少,要管的事又多,怎么管都会被人说,你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管。怎么管确实是门艺术,是按法家来还是按道家来,是加强法治并培植行业工会自治还是怎么着,希望有识之士讨论,更希望官方已经悄没声地在改善。

  第二就是标准有问题,唯单一粗放型的收视率论,造成我们不是真正的市场为王。记得六七年前,专业的制作公司也关注收视率,但相比之下他们更在意口碑。雷虐神疯剧十几年前就有,而且收视率一向很高,但专业制作公司大都不太好意思做那种剧,都觉得收视率就是“两高一低”人群的,而口碑则是评论界和高层次观众的看法,特别是普遍的业内人士(包括电视台主管)自己心里的一杆秤,谁做出或播出了口碑剧谁面上有光,心里透亮。但现在,广告公司以收视率考核电视台,电视台以收视率考核自己员工,以收视率卡付制片方片款,体系倒逼的压力让电视台接着是让制片方根本承受不住。拿收视率指导创作,不是不对,是要看这是个什么样的收视率,能不能体现真正的市场。第一,总共才有多少个样本户?什么收入、素质和购买力?能不能代表广大观众?是往下导向还是往上导向?第二,收视率做假问题,越核心圈的人越知道这是个恐怖的现实,有点像奶粉业的三聚氰胺。但假到什么程度,我也只是道听途说,已经吓傻了,不敢乱传。两年前媒体喊了一阵子最后不了了之,如今微博微信上不时能见到些点到为止的议论。很多业内人士在努力根据收视率寻找创作规律,但如果收视率本身是粗放扭曲有水分的,就会得出很多矛盾甚至错误的规律。也有人寻找掌控收视率的窍门,行业之害莫此为大。三年来电视剧已经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观众,这不是哪家电视台几个制作公司几部剧想拉就能拉回来的,因为整个市场标准就没考虑他们,而我不觉得这是为电视剧付费的广告主乐意看到的,但广告主也只是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他们也改变不了。那就变着法儿争取中低层次观众吧,那就别为雷虐神疯焦虑了,水往低处流,戏要人来疯。怎么改善收视率体系,是引进竞争方,增加样本户还是怎么着,肯定牵扯诸方利益,肯定很复杂,我不懂,只知道不改变,就容易集体性的盲人摸象。

  电影行业现在也是唯票房论英雄,也有雷虐神疯倾向,但比电视剧行业健康得多。因为电影是观众直接选择,观众要掏真金白银,票房就是选票数,不管你说什么雷虐神疯,这就是民主,这就是市场,这就是国情,愿打认栽,种瓜得瓜,规则相对清晰,虽然同样有审查限制,但整体与美国市场相差没那么大。寻找规律,开创类型,跑马占地,试探雷区,大有可为,几年内会出现更加雷虐神疯的纯娱乐产品,也一定会出现雅俗共赏的好作品。看看人才的流向就很清楚,1990年代中后期,电影没法做了,很多创作者转向电视剧,电视剧成了人才蓄水池,得到了大发现,现在眼看是反过来了。

  制约电视剧发展的两个瓶颈,唯单一粗放收视率论和审查过于具体刻板,如果不努力去解决,大家就只能在瓶子里呼风唤雨,你觉得自己挺牛了,但一只能在小圈子里,连文化圈都搭不着,别说走出国门了,二经不住时间考验,三心里头不够敞亮,忙活半天幸福感不强。

  独舌君:个人创作道路如何选择,归顺市场和坚持表达之间如何取舍?

  卞智弘:良性发展的市场中,创作既是自我表达,也是为市场创作,这没矛盾。因为市场很大,而且是变化的、可挖掘、可争取、可培养的,每个创作者背景、能力和偏好不同,看到的市场不同,想赢得的观众也不同,发展道路自然也不同。作为编剧,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制片方,一起磨出好作品,开拓市场赢得市场,或者取得目标观众的青睐,这就很幸福。

  不健康的市场另当别论,比如电视剧,我想归顺市场来着,可那些样本户就是真正的市场吗?我能得到关于作品的比较全面的反馈吗?我周围不少编剧都为这事困惑:你精心打磨,他说快快快,趁话题热赶紧弄出来。你重情怀,人家说观众不吃这套,别多情了。你当糕点做,他当猪食喂……可你看到导演和演员被剧本感动,你看到很多认真看剧人的热情反馈,你又真不敢懈怠。可他们到底占全部真实观众的多大比例,你又不知道,甚至干脆没人真正知道。可说到底,创作这事能糊弄吗?我相信高满堂老师创作起来是真诚的,我相信郭敬明和于正创作起来也是真诚的,创作就是表达,表达怎么可能不真诚呢?不真诚那得多干涩多痛苦呀。我只希望各花入各眼,各赢各的观众,不要为了讨好万分之一的样本户,把整个市场越弄越小,产品线越弄越窄。前两天一位编剧前辈说,真希望能像日剧那样,周一播大河剧,周二播什么剧……各干各的。是啊,奔驰和宝马比销量是对的,奔驰和夏利比销量能说明什么?比利润率就行了。

  创作十多年了,创作时的茅塞顿开、淋漓酣畅,如大梦一场,一乐也;自觉有进步时,一乐也;得到合作者、同道、知音的欣赏时,一乐也。作为编剧,有此三乐足矣,不能把制片人和电视台主管该想的事全都想了,也肯定不如人家。

  独舌君:“一剧两星”政策出台后,对剧本创作有何影响,编剧地位有无上升?

  卞智弘:大剧暂缓,其他没什么感觉。

  独舌君:唯收视率令人痛苦,然舍此何为,有没有更好的考评体系?

  卞智弘:一个是完备和细化收视率体系。另一个是重建口碑体系。这两年与前几年比,口碑体系不可靠了,网络点击率、微博热门话题、媒体评论、专家研讨会等等都成了宣发体系的一部分,不是完全不可信,但绝不可全信,绝不如你的几个朋友亲口推荐有效,反正猛一看很难分清哪个是真正的含金量高的口碑剧。这也造成收视率成了不可靠又不得不靠的考评体系。等乱到一定程度,人心思变思安,自然会重建标准。网络点击率、影评视评、业内研讨、业内奖项,都要重建诚信。你们影视独舌不就在建立自己作为批评者的可信度吗。

  独舌君:碎片化时代,编剧是否应该舍结构重台词,舍逻辑重冲突?

  卞智弘:任何时代,结构都是戏剧之本,而且好编剧没有不重台词、重逻辑、重冲突的。我理解,这个问题针对的是影视剧的小品化、段子化、还有无理取闹瞎冲突的倾向,一些这样的作品取得了好收视或好票房,但不说明什么,这种倾向就是一阵子,而结构永远是讲故事这门手艺中最重要、最需要学习、门槛最高的。我有时候跟身边编剧朋友交流一两句创作体会,比如“会写剧本了才觉得会写大纲”;“逻辑首先是情感逻辑”;大家心有戚戚,会心一笑。所谓碎片化时代,会深刻影响观众的观赏习惯,可能开始没耐心看太长的电视剧,想看电影,看系列剧,看综艺节目和脱口秀;但不会改变影视剧的美学原则。不少年轻观众用弹幕看电视剧和电影,或者拖条拖着跳看,其实不就是翻书吗,谈不上什么新事物

卞智弘:电視剧明显失去了高层次觀众 

  独舌君:宋方金老师说,电视台的购片人决定创作方向,是黄河入海口的水要告诉格拉丹东的雪水怎么化,你咋看?

  卞智弘:我跟购片人接触很少,有一次跟一位聊,他说他们压力很大,被收视率严格考核,被不少同事猜忌,可他不知道怎么才能真的靠电视剧本身提高收视率。看好的会被打脸,不看好的收视率偏偏高了;雷剧收视率高,但雷剧也不一定就高;都市情感剧这两年高,但也不好说;某明星粉丝多,可是……总之聊下来我觉得他比我痛苦得多。一个做杂志的人,一定知道他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该怎么根据读者的趣味及变化去尝试和调整,他想开拓一些什么样的读者,但一个购片人,他既不能根据自己的美学趣味去买片,他也不确切知道那些样本户到底是些什么人今年是什么口味,而他的权高位重又由不得他去做实验,所以只能根据明星来买,至少不会被人怀疑吃了回扣;他有很多言之凿凿的胜负经验,他找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规律,他可以把压力转嫁给制片方,可所有这些都解决不了他的问题……市场化是大方向,但市场不细化、不建立好的规则,会让每个从业人员痛苦,不管你是什么位置。这跟整个社会的问题是一样的。

  独舌君:你怎么看明星改本的事?

  卞智弘:明星改本和电视台删戏,是一类事,都叫越俎代庖,缺乏专业分工意识和对合作者的尊重。明星可以挑剧本,可以给编剧提意见,可以要求制片人换编剧,也可以自己做编剧。但千万别以为,出了个题目或者题材就能叫创意了,改了好多台词就能叫编剧了。同理,电视台可以挑片子,可以给片子提意见让制片方去修改,也可以自己做片子。但你见过影院经理删减影片吗?老话说,久病成医,能看懂药方的人经常觉得就能开药了。但还有句老话,医不自医。

  同时,编剧要多听各方面的意见,会听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要琢磨意见背后的东西而不一定是意见本身,自己消化后把剧本写得更好,让明星、导演、制片人一看就兴奋,只想着我怎么完成好。好剧本必须靠好演员和好导演,三者之间不是加法是乘法,单项满分10分的话,9乘9乘9是729,6乘6乘6就只有216了,要是忽然来个除法那就归一了。包括与电视台之间,大家都是合作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承认术业有专攻,互相尊重多加沟通彼此帮衬才好。

  独舌君:2014年来最有感触的从业心得?

  卞智弘:坐下来就要用心写,怎么用心都不过分;写完了就要忘掉,忘得越干净越好。重手艺,别重自己,劳谦君子有终吉。

(责任 邵希炜 )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来源:银河演员网 发布时间:2014-09-02

推荐图文

本周热点

最近更新

本站投稿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