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新闻《两岸专家艺術家共同把脉豫剧 加強创新助发展》

标签:艺术家演员表专家演员表
摘要:

  4月9日,作为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的一部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有关研究机构和艺术表演团体的近30位专家学者相聚豫剧发源地,就豫剧面临的问题、豫剧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为海峡两岸豫剧交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献策。

  欣喜之余,常怀忧患意识

  以河洛文化为源头的豫剧,原名“河南梆子”,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豫剧从演出团体、从业人数、观众数量等诸多方面跃居中国地方剧种前列。

  “今年的豫剧节参演剧目丰富多彩,剧场观众场场爆满。但我只去看了两场,为什么?因为我找不到票。”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的一席话引来在座的专家学者一阵笑声。但豫剧节的“热”,并没有消解海峡两岸的专家们对豫剧的危机意识。

  “近20年来,豫剧在传承发展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危机,特色减退、传统剧目流失、阵地萎缩、人才匮乏。”谭静波说。她的发言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台湾传统艺术中心副主任陈兆虎表示,在台湾,豫剧目前也遇到诸多问题,如人才断层、师资不足等。“过去台湾还有专门培养豫剧的学校,现在已经没有了。”

  台湾世新大学客座教授曾永义感慨,一旦我们因为一点儿成就而止步不前,那豫剧将可能成为摆在博物馆里的“化石”,面临消亡的危险。

  加强创新,助推豫剧发展

  作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豫台之间关于豫剧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两岸交流达20多次,人数超过200余人。河南豫剧的纯正传统和台湾豫剧的创新理念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豫剧的文化底蕴,而且加强了两岸同根同祖的血脉之情。

  河南省委党校副校长梁周敏认为,豫剧作为古老剧种,其唱腔、内容、形式、服装、布局乃至道具,都应该有变化。

  关于创新方式,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系教授刘慧芬以新编豫剧《梅山》为例,谈了戏曲剧本与小说、电影结合的跨界创作观点。她说,跨界艺术已经成为台湾当代戏曲创作的美学新潮流。

  据了解,打造“豫莎剧”(用豫剧来演绎莎士比亚名著)日益成为台湾豫剧团创新剧目的主要方式。台湾师范大学国学系教授陈芳认为,如果能以更为宽阔的格局和角度来看待跨界改编,对莎士比亚来说,是延续其舞台生命,对中国戏剧而言,是增加戏曲演出的广度,其实是一个双赢举措。

  走市场,需因地制宜

  与豫剧在剧本、人才方面的困难相比,豫剧如何走市场更值得深思。

  据记者了解,此次第三届中国豫剧节,主办方除了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免费门票之外,还将部分门票通过中演票务通出售,实行10元、30元、50元的低票价。较低的票价除了给观众提供文化大餐之外,还努力培育着市场主体。

  台湾豫剧团编剧林娟妃表示,豫剧在台湾的推广运作跟大陆有一些不同。“台湾毕竟不是豫剧的故乡,所以我们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告诉观众什么是豫剧。从十几年前到现在,每个推广方案都有‘什么是豫剧’,最常被问到的是豫剧跟京剧有什么不同?”

  作为台湾豫剧团的掌门人,彭宏志团长在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后,发出“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支持和赞助,豫剧的路会很艰难”的感叹。“别看台湾小,但是豫剧在台湾不同地区的市场开发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分。在台湾北部,进到校园里面,孩子买票的行为比较正常。但是到了南部之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因素,买票的机制还没有办法建立起来。”彭宏志说。

1
  • 上一页
  • 下一页
来源:银河演员网 发布时间:2014-04-11

推荐图文

本周热点

最近更新

本站投稿

电脑网页版,会占用比较多的流量,不建议非WiFi的手机用户浏览

Copyright © 2013-2014 手机银河演员网,WAP版(演员表,演员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信息:浙ICP备11036167号-2

下一章